百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行业动态Industry dynamics

新型冠状病毒流行的特点和预防

发布时间:2020-03-13 15:14:33 已浏览:1931次

 

 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以及非常受限的呼吸道气溶胶传播,表现出以发热为主,并伴有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传播广泛且迅速,潜伏时间长等特点。因此,我们应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佩戴口罩减少接触病原风险;不要食用或接触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生鲜等食品;同时也要合理膳食、保证充足营养、适量运动,提高免疫能力、戒烟限酒和保持室内通风,都能够有助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

 当然,即使感染上病毒,也不必过度担心,因为新冠肺炎总体病死率较低。另外,在死亡病例中,大多数为60岁及以上患者,且患有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只要我们积极配合治疗,做好自我防护和隔离的同时,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心态,就一定可以战胜疫情。

那么新型冠状病毒有什么样的流行特点,该如何预防呢?

 自人类发现微生物以来,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一直都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历史上鼠疫、天花、流感、结核等传染病的肆虐,夺去了数以万计人的生命。从认识传热病那一天开始,人类就一直与其斗争,从中不断发现新的手段和规律,进而遏制大部分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除了积极研发有效疫苗及中医药制剂直接防治病原菌以外,弄清病原的流行规律,有效切断传染源,也是防治传染病的有效手段。自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人群中传播广泛且迅速,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局部爆发(2020年1月1日以前,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的患者占55%)、社区传播(2020年1月1日以后,与华南海鲜市场有关联的患者占8.6%)和大范围传播(2020年1月底,由于恰逢中国农历春节,人员流动性很大,疫情迅速扩大和蔓延到湖北以外地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典型症状特征以发热为主要表现,并伴有轻度干咳、乏力、呼吸不畅、腹泻等症状,流涕、咳痰等症状少见。大约有一半患者在一周后会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病情进展迅速,数日内即可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部分患者起病症状轻微,可无发热。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少数患者病情危重,甚至死亡。

 通过对我国内地已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表明(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研究数据),病毒平均潜伏期为5.2天,短的在 2~3天,长的 10~12天;早期阶段,大概每7.4天感染人数增加一倍,每例患者平均能传染2.2人, WHO估计每例患者平均能传染1.4-2.5人。目前已有新型冠状病毒第四代传播的报道,表明病毒能够实现持续的人际传播。然而,幸运的是,大多数患者为轻症表现,总体病死率低。在死亡病例中,大多数为60岁及以上患者,且患有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

 根据目前研究发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主要传播方式是经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包括手污染导致的自我接种)以及不同大小的呼吸道气溶胶近距离传播。前期各医院收治病例多数有武汉市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部分病例为家庭聚集性发病,医务人员感染风险高。因此,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该立即执行手卫生,勤洗手;易感人群应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可佩戴口罩减少接触病原风险;避免在未加防护情况下与病人密切接触,避免触摸其眼、口、鼻,以减少病毒传播。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均可发生,与接触病毒的量有一定关系。如果一次接触大量病毒,即使免疫功能正常,也可能患病。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例如老年人、孕产妇或存在肝肾功能障碍人群,病情进展相对更快,严重程度更高。因此,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并不是抵抗力强的人群感染的风险会更低。儿童的接触机会少,所以感染的几率低;此外,同样的接触机会,老年人、有慢性病的人以及抵抗力差的人感染几率更大,死亡率较高。因此,减少传染源接触机会,合理膳食、保证充足营养、保持口腔健康、适量运动,提高免疫能力、戒烟限酒和保持室内通风,有助于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生。

 很多野生动物都可能携带病原体,成为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媒介,例如果子狸、蝙蝠、竹鼠、獾等是冠状病毒的常见宿主。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CoV的病毒类群都为蝙蝠中的冠状病毒HKU9-1。蝙蝠很有可能就是新型冠状病毒的原生宿主,经过演化变异,完成了蝙蝠-中间宿主-人的传播。不过,从蝙蝠到人可能还存在更多的中间宿主,目前还没有确认。因此,不要食用未经检疫的野生动物、生鲜等食品;避免与生病的动物和变质的肉接触;将肉和蛋类彻底煮熟食用,处理生食和熟食之间要洗手,切菜板及刀具要分开;避免与生鲜市场里的流浪动物、垃圾废水接触;尽量避免在未加防护情况下与养殖或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

     由于吸取了SARS期间的教训和经验,全国及时的疫情响应以及过去十余年中国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监测系统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为早发现疫情,迅速做出反应,提供了基础。通过限制人员流动、减少接触、多渠道高频率地传播关键的预防信息(例如,宣传勤洗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和求医信息等),以及动员多部门快速反应,有效遏制了疫情的传播,目前总体流行曲线的下降趋势明显,感染人数逐渐减少